七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方案,这些农机具蕴含巨大商机!

2021-08-10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中科院、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目前,黑土地保护制度逐步完善。2017 年,经国务院同意,原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等 6 部门印发了《规划纲要》,明确到2030 年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实施 2.5 亿亩黑土耕地保护任务。2020 年,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 年)》,明确到 2025年在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实施以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 1.4 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东北四省(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17987 万亩(其中典型黑土区 8735 万亩),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2015 年以来,先后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 1050 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 4606 万亩、深松整地 3.11 亿亩次、实施秸秆还田面积 3.8 亿亩次。探索形成了一批有效治理模式。探索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形成了以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为关键技术的防风固土“梨树模式”,以秸秆粉碎、有机肥混合深翻还田,结合玉米—大豆轮作为关键技术的深耕培土“龙江模式”,以玉米连作与秸秆一年深翻两年归行覆盖还田的“中南模式”,以秋季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春季有机肥抛撒搅浆平地的水田“三江模式”等 10 种黑土地综合治理模式。

      但是,黑土耕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已经实施综合性治理措施的黑土耕地面积占比较低,坡耕地水土流失仍较重,耕作层变薄和侵蚀沟问题仍然突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趋势仍未扭转,局部酸化、盐渍化问题仍然存在,要实现《规划纲要》确定的到 2030 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 2.5 亿亩目标,还需要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2021—2025 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面积 1 亿亩(含标准化示范面积 1800 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 5000 万亩、治理侵蚀沟 7000 条,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碎混翻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5 亿亩次(1 亿亩耕地每年全覆盖重叠 1 次)、有机肥深翻还田 1 亿亩。到“十四五”末,黑土地保护区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旱地耕作层达到 30 厘米、水田耕作层达到 20—25 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 10%以上,有效遏制黑土耕地“变薄、变瘦、变硬”退化趋势,防治水土流失,基本构建形成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

      《方案》指出,实施保护性耕作。优化耕作制度,推广应用少耕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翻压还田等不同方式的保护性耕作。在适宜地区重点推广免耕和少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类型的“梨树模式”,增加秸秆覆盖还田比例。其余地区,改春整地为秋整地,旱地采取在秋季收获后实施秸秆机械粉碎翻压或碎混还田,推广一年深翻两年(或四年)免耕播种的“一翻两免(或四免)”的“龙江模式”、“中南模式”;黑土层与障碍层梯次混合、秸秆与有机肥改良集成的“阿荣旗模式”;水田采取秋季收获时直接秸秆粉碎翻埋还田,或春季泡田搅浆整地的“三江模式”。

      实施有机肥还田。秋季根据当地土壤基础条件和降雨量特点,推行深松(深耕)整地,以渐进打破犁底层为原则,疏松深层土壤。利用大中型动力机械,结合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抛撒,开展深翻整地。在粪肥丰富的地区建设粪污贮存发酵堆沤设施,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并施用。

      《方案》明确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内容和分区实施重点。在内容上,着重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措施,解决黑土耕地出现的“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在区域上,松嫩平原北部的中厚黑土区以保育培肥为主;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的浅薄黑土区以培育增肥为主;大兴安岭东南麓、长白山-辽东丘陵的水土流失区以固土保肥为主;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西部的障碍土壤区以改良培肥为主。

      下一步,七部门将以《方案》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政策统筹,加强东北四省(区)已有项目统筹、行业内相关资金整合和行业间相关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二是强化多方协同,共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机制。三是强化规模化示范带动,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的有机结合,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实施相关措施。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声明: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